說人工電子耳是現代醫學中的一項”奇蹟”,一點也不為過,它不僅實現聽障患者對於聆聽聲音的渴望,也破解了亙古以來老祖宗們所謂“聾即是啞”的一貫魔咒,為先天性聽障孩童與後天性失聰的患者,帶來了一線「聲」機。
人工電子耳的原理是利用植入的電極線,纏繞於我們已經受損的聽覺接受器官-耳蝸,進而取代受損的耳蝸器官並發揮其刺激聽覺神經纖維的功能; 當環境中的聲音訊息透過掛在耳朵上微小麥克風的接收與語言處理器的信號轉換後,這些聲音的編碼信號就會傳輸到耳蝸的電極線,就如同正常的耳蝸器官接受到聲音訊號的刺激一般,植入的電極線收到訊號後立即執行其刺激聽覺神經纖維的功能,聲音的接收從此不再受限於耳蝸的罷工而中止傳遞,這就是人工電子耳的奧妙,而這樣的巧思竟是來自1790年代左右,有人嘗試將鐵線放入耳道後給予電壓通電,竟然聽到猶如濃湯煮沸的噪音聲所揭櫫。………
*以上文章摘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王智弘總院長『人工電子耳 帶來一線「聲」機』一文
我們所處的現在因為現代醫學科技進步與醫療知識精進,過去無法有效治癒或控制的病症,都拜此之賜獲得長足改善,也為社會大眾帶來福祉。如同王院長文章所說的,人工電子耳為有聽覺障礙的患者帶來了聆聽的希望,並因為受惠於聽力的改善,在日常生活與學習或工作上帶來了許多實質地幫助。在此,很感謝他們為每位患者所做的努力與貢獻。
贊助「人工電子耳」研究經費